高清画质,享受影院级体验
正版授权,原汁原味
独家优化播放,告别卡顿缓冲
《晏阳初》深刻反映了1926年春天,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、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晏阳初,决定将在全国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到农村去。以解决旧中国普遍存在的愚、穷、弱、私的现状。在京的定县乡绅米迪刚,从国外留学回来后,曾经在自己的村子里搞过自治维新,他力邀晏阳初到自己的家乡定县搞平民教育。当时北京军政府官员看到了平教会在中国的巨大影响,想用800万元的代价,作为交换条件,让晏阳初脱离平教会,到军政服务。致力于为广大农民摆脱愚昧、贫穷、病弱、自私涣散的晏阳初,断然拒绝了军政官员的邀请。前来定州作社会调查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工作打基础的晏阳初一行,亲眼看到了当时定州农民的真实状况,农民因为不识字而受到的愚弄和欺诈。一位名叫秦老窑的农民,在借高利贷时因为不认字,在写契约时被人家将20元写成200元,在还钱时才知道自己受了骗。他到县政府喊冤无门,面对家破人亡、妻离子散的现实,他想一死了...社会现象,剧中主角的成长轨迹体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理念。
北京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评论:"这部作品在影片主题上的处理超越了同类作品"。
导演的主题处理让观众对影片内涵有了全新认识。
《晏阳初》在叙事手法上突破了传统剧情的局限,特别是晏阳初场景的处理展现了导演的独特视角。
Copyright © 2009-2025